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社會數字化、智能化程度的加深,商業銀行逐步走向產業和生態的融合與創新,銀行金融服務“場景化”的轉型理念深入市場,即運用“場景+金融”的思路,主動迎合金融服務嵌入式,更加透徹敏捷地識別、感知、引導、創造和滿足客戶需求,來為客戶提供無處不在的金融服務。場景金融顧名思義,即“場景+金融”的模式,利用新型的金融科學技術,將金融活動有機的嵌入到各類場景服務中。簡單講,就是將金融服務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借助互聯網在線上為其提供一攬子的解決方案。
其實,場景化金融已潛移默化的來到我們的生活中。比如,支付和打車場景結合,保險與旅游場景的結合。再如,微信紅包這種金融支付的服務嵌入紅包的場景,又比如京東商城的消費場景中的消費貸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BAT科技公司,基于C端場景化金融的應用場景更為豐富,阿里從電商切入,一步步的拓展了它的場景空間,從電商到出行和支付等,并借助其云計算布局了銀行、保險、基金、征信、第三方拍照等場景;騰訊公司基于微信、QQ的社交化場景切入了非常多標準化、普適化的場景;當前,領先的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都已逐步涉足場景金融領域,商業銀行面對的沖擊、機遇、挑戰和應對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轉型和創新、探尋新的道路,都是商業銀行思考的重點。
作為傳統金融支柱的銀行業,一直走在數字化轉型的路上,相比互聯網公司,銀行做場景金融的優勢不僅僅在于賬戶、監管度、支付環境以及安全體系,更在于對于傳統的金融產品的了解,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找出合適的場景是場景金融建設的關鍵所在。站在銀行的角度,場景金融建設的核心思路要以銀行系統和基礎技術平臺為支撐,通過整合金融服務場景的渠道入口、引入外部數據、技術等資源,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以及互聯網和移動技術,根據不同場景細分領域來構建場景化金融服務,并為不同目標客戶按照不同場景輸出金融服務。
商業銀行場景金融的建設需關注以下幾點:一是以客戶為中心籌劃。將金融服務無縫嵌入客戶生產、生活中,銀行掌握大部分的政府、企業及事業單位的對公客戶,可從對公客戶出發,以G端和B端客戶為核心,帶動C端客戶的增長。通過走出去、引進來,不斷加強行業合作,拓展銀行服務邊界,實現無處不在的金融服務;
二是以科技為支撐打造金融生態。在構建金融生態層面強化科技驅動,自建內部場景同時融入外部場景,將銀行金融服務能力、信息化能力向客戶輸出,通過產品組合,將金融服務延伸至核心企業上下游、行業平臺關聯方,為其提供整體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并在行業應用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銀行整體金融場景生態;
三是做好安全和風險防控。制定企業安全制度,清晰界定與外部合作機構在系統安全、數據安全、客戶信息安全等問題上的管理邊界,明確合作各方的風險責任劃分,加強對接口的管理,把好入口關。此外,場景金融創新轉型需滿足相關合規管理要求,例如涉及的相關制度和協議、優化完善客戶信息保護、反洗錢等,不斷提升場景金融風險控制手段的系統化、自動化,利用大數據分析做好事前預測、事中預警,并對突發風險事件做好風險處置預案。
當然,銀行場景金融發展也存在其弊端:一是缺乏豐富的天然場景,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還是O2O模式中,與充分覆蓋各類金融場景上游較大差距;二是已有場景不夠符合客戶需求且體驗度差于互聯網公司,其能最終形成高客戶粘度的場景不多;三是獲客能力較弱,現有沉淀客戶拓展成本高、效率低,還表現為客戶活躍度、場景使用頻率都比較低。
金融的轉型和創新發展,說到底是跟隨人的行為模式的變化而轉變,當前科技驅動商業模式變革已不可逆轉,銀行業的場景金融建設,還需根據不同業務基礎及戰略重點開展建設,充分發揮銀行的優勢。數字化轉型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一蹴而就”。除了有靈活的IT架構、標準化的數據和業務中臺、強大的數據后臺,更重要是對各類業務的分析和理解,才可將金融服務機構和場景端企業做好無縫連接,真正實現數字化轉型,需在發揮銀行業優勢基礎上充分加強行業合作,以形成對接不同場景的立體化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