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的萬億利潤來自哪
時間:2019-04-16 13:47:00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孫庭陽
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不強,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經濟的軟肋。按商業銀行的傳統管理機制和理念,即使是向實體經濟部門提供信貸,其成本也不低。欲真正解決實體經濟一些部門貸款貴問題,銀行業必須按照這些部門產業鏈條運行邏輯分門別類地形成鏈式信貸服務方案。
供應鏈金融應成為未來產融結合的一個關鍵方面。為了進一步減低借貸成本,銀行除了通過優化負債結構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外,尤其要致力控制信貸的風險成本。
可考慮建立風險偏好不同的銀行體系
銀行貸款利率實際上包含了貸款壞賬損失部分,這部分貸款壞賬形成原因會有客戶方面的因素,也會有銀行本身風險甄別及控制不當所帶來的影響。若預計貸款風險過高,無疑會提高客戶的借貸成本;若預計貸款風險過低,又勢必會影響到銀行的收益。所以,盡可能避免出現對客戶信貸風險的判斷失誤及合理地確定信貸價格,將成為完善銀行信貸傳導機制的重要內容。
長遠而論,銀行業信貸資源使用能否更具效率,歸根結底仍取決于全社會資金配置的市場化程度。只有有了銀行業資金組織、獲得的市場化,才會有銀行信貸價格的市場化,才會使得社會融資成本降低。出于滿足不同風險狀況的客戶需求,中國可考慮建立風險偏好不同的銀行體系。
自幾年前科技金融業態異軍突起對傳統銀行業經營模式和收益結構造成沖擊和威脅以來,傳統銀行也開始在科技應用方面做出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應對,但囿于原有業務體系的紛繁和龐大,這些技術應用大多還都限定在服務客戶的前臺層面,有一些還是零敲碎打,對服務于控制客戶風險的技術投放、技術應用還不是很多。
中國的整體信貸風險管理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已有了較大進步,但對一些客戶的關聯性交易風險、順周期風險、由市場風險所引發的信用風險還缺少可預計、可防控的系統管理制度和系統控制,故在銀行的客戶中經常會出現貸款爆雷的情況,而且常常是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就會給銀行造成幾億、幾十億甚至更大的貸款損失。若能通過建立起從制度上到系統上的對這類客戶的有效風險防控體系,減少對這類客戶的信貸資產投放,一方面可減少銀行的信貸風險損失,另一方面則可把這些為規避風險而節省下來的信貸資源投放到其他的更有需要的客戶中去。
中國內地銀行業的信貸不良資產若能降到香港銀行業的水準,按2018年中國銀行業貸款總額110.5萬億元計算,可減少1.35萬億元不良貸款。按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2018年中國商業銀行累計核銷不良貸款9880億元,較上年多2590億元,增速超過35%;央行1月15日發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情況,2018年全年貸款核銷數額為1.02萬億元,比2017年多2565億元,增速達到33%。假如中國銀行業不良信貸資產不是達到如此水平或做如此多的撥備核銷,信貸資源配置空間勢必會大為改善,客戶的融資成本也將會大為降低。
對內對外開放必不可少
要解決中國金融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徹底對內對外開放必不可少。讓更多優秀金融機構進入到中國金融業的各個領域,增大金融供給端的服務廣度和深度,提高整體金融業的供給效率,可以滿足中國企業和私人部門在金融服務方面不斷產生的多樣化需要。
在信貸供給方面,讓更多國際優秀信貸供給者進入到中國信貸市場,應成為未來開放的重點之一。通過這些優秀信貸供給者的進入,一方面協助中國打通與國外信貸市場的聯系,一方面則可借助他們的專業渠道、專業技術將中國的信貸風險向外部轉移。
從更深的層面考慮,為增加信貸資產投放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未來一個時期尤其要做好增強基礎貨幣穩定性的工作,以逐步增大調整信貸資產結構的空間。
影響基礎貨幣供給規模的因素不少,但對中國來說,對外貿易的順差盈余、外來投資的增減對基礎貨幣規模變化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自身出口產品的競爭性強弱、匯率的相對穩定程度高低、資本市場的效率優劣,都會對對外貿易、外來投資產生影響。若資本外流1萬億美元,對應就要收回約6.7萬億元的人民幣基礎貨幣,再加上5.5~6的貨幣乘數效應,M2供給或將減少35萬億元左右,傳導至信貸領域的緊縮效應會達至何種程度是不難想象的。
因此,要解決中國信貸供給結構失衡及效率低問題,還必須對更大的中、宏觀經濟環境改善和市場建設做出系統的謀劃。
(作者系資深金融業內人士,曾在香港及內地創建多家產險、壽險公司并任董事長、總裁。)
5/5 首頁 上一頁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