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海外疫情不斷升級、避險情緒高漲,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資本市場出現巨幅下挫,新興國家資本流出也導致市場被動下跌,全球范圍流動性緊張。浦發銀行資產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客觀來看,由于全球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在海外整體波動加劇的情況下,中國金融市場很難走出絕對獨立行情。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在抗擊疫情和生產恢復方面均已走在全球前列,境內本土新增疫情病例向零邁進,境外輸入病例防控措施及時到位,企業復工復產穩步推進。后續,伴隨貨幣、財政和產業政策三管齊下,中國也勢必將領先于海外市場率先走出疫情陰霾,進一步彰顯中國資產價值,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
一、全球爆發金融危機概率不高,各國央行總體量寬將持續
近期海外股市大幅下挫,本輪暴跌的觸發因素是疫情的“黑天鵝”事件,同時原油價格戰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的恐慌,但是否會引發金融危機,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短期是否引起金融市場流動性問題;二是整體的杠桿率問題;三是疫情發展本身對經濟的拖累。3月以來,美聯儲連續兩次大幅降息,并推出7000億美元QE重啟量化寬松,還先后設立“商業票據融資便利機制”、“一級交易商信貸機制”以及“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便利”三項非常規流動性支持工具緩解美元流動性危機。總體來看,金融市場流動性相對充足,當前全球經濟可能處于衰退切換點,全球爆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概率暫時不高,各國均將持續量化寬松政策。
二、中國金融市場彰顯韌性,國內宏觀政策空間充足
在全球金融市場巨幅震蕩下,中國資產不可能完全獨善其身,而且海外經濟衰退也會一定程度導致外需受損。但在此次沖擊期間,中國金融市場整體表現相對穩健,人民幣資產呈現出較強韌性。當前相較全球其他主要發達國家而言,不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中國的彈藥都更為充足。貨幣政策方面,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下調至零,歐洲、日本長期處于零利率或負利率狀態,而中國1年期LPR利率4.05%、MLF利率3.15%,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分別為12.5%和10.5%,外匯儲備3.1萬億美元,均遠高于其他主要經濟體,仍有較大政策空間;財政政策方面,美國2018年政府部門杠桿率達98.3%,而中國中央政府杠桿率16.8%,地方政府部門杠桿率21.5%,在國際上屬于偏低水平,政府債務具備適度提升空間,后續可通過適度提高赤字率水平、實施減稅降費、配合降準降息等措施從總量和定向兩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進經濟恢復增長、進一步釋放潛力。
三、疫情加速商業模式創新,轉型升級帶來行業新機遇
我國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采取的居家隔離措施加速了諸多商業模式的轉型創新,進一步激發未來經濟增長潛力,部分行業機遇凸顯。3月13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23個部門聯合下發《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指出要關注疫情催生的新型消費,如“智能+”消費生態體系相關的教育、醫療、養老消費的線上線下融合新消費模式,需求與政策的共振將進一步加速新經濟發展。同時,此次疫情也為中國贏得了“騰籠換鳥”的戰略機遇期,以5G、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將成為疫情之后激活投資需求的重要著力點。此外,疫情引發對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的需求,后續帶來公共衛生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應急管理體系的完善、基層衛生設施的與分級診療領域的發展機遇。
當前疫情全球蔓延,境內因較早控制住疫情發展,使得境內資產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加。此外,當前中國正積極開放金融市場,出臺包括外資股權放松、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等一系列政策,為境外機構投資者入場進一步創造條件。預計人民幣主權資產的吸引力在未來幾年還將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長期看預計每年會有近千億美元外資流入中國金融市場,中國資產在全球資產配置中的價值將得到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