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聞裁員潮氣息:三家銀行,7759人!
剛剛發布完2015年財報,數字并不靚麗;2016一季報也令人憂心忡忡——工行和中行的撥備覆蓋率雙雙跌破150%的監管紅線,建行、交行和民生銀行的撥備覆蓋率距離監管紅線也只有一步之遙。
禍不單行。
據公眾號“面包財經”(ID:mianbaoshe)統計,2015年年報數據顯示: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民生銀行三家銀行的員工總數均較上年下降,三家銀行總裁員數為7759人。
其中,員工總數減少最多的是建設銀行,從2014年底到2015年底,總數減少3138人。交行和民生減員也都超過2000人。
這還只包括了計入報表統計的正式員工數量,沒有計算數量不菲的勞務派遣用工。2015年建行的勞務派遣用工人數為5509人,較上年底減少776人,降幅超過一成。如果計算正式員工和勞務派遣用工總數的變化,2015年建行員工總數已經較上年減少接近4000人。
乍看這幾千人,跟偌大的銀行系統相比,幅度真心不大。但面包財經統計了上市銀行近年來的員工總數的變動趨勢發現,2015年,16家上市銀行員工總數增幅創下了近年新低,人均利潤也出現了近年來首次下跌。
在16家上市銀行中,有10家2015年人均利潤較上年下降,無論是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還是城商行都未能幸免。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等都進入人均利潤下跌榜。
當煤炭、機械和水泥等傳統行業大面積裁員,這些行業都是銀行貸款的大戶,當客戶們已經開始裁員時,銀行能幸免嗎?
5家上市銀行“減配”柜員

圖片來源:《證券日報》
376萬銀行人直面寒潮:2016將過半,是堅守還是離開?
隨著上市銀行年報陸續發布,銀行業寒冬被再一次毫無懸念印證。雖然絕對額的盈利數據乍看起來依然可觀,但經風險調整后卻幾乎未有增長,甚至公布的經營數據也尚未完全擠出風險與損失形成的“水分”,真實的經營情況是何種體驗?或許只有“冰冷刺骨”可以形容。
銀行業薄利時代坐實,短期內難有起色。
376萬銀行人,正在直面和切膚體會這“十年一遇”的寒潮。2016很快過半,銀行業有何最新展望,而銀行人是否會選擇離開?
經濟形勢預期仍然悲觀
作為強順周期行業,銀行業借助制度優勢獲得增長基礎,在實體經濟持續承壓形勢下,將不可避免遭遇發展障礙,實體經濟與銀行業間依然具有較強正反饋效應,在相當長時期難被弱化。
2015年國內6.7%的GDP增長率創下歷史新低后,上至IMF下到普通老百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普遍悲觀。尤其是2015年波瀾壯闊的股市行情并未對實體經濟改革及調整產生拉動效應,雖然微觀層面確實有國有企業依靠股市投資獲取的收益超過主營業務收益,但這并非股市改革與行情啟動的初衷。
反而是大起大落的股市過山車,增添了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復雜與難度,試錯的后果之一是成為了經濟運行的擾動項,甚至成為重要的風險源,在正反饋效應下,風險從金融層面到實體經濟被傳導和放大,并在情感層面傷害和削弱了經濟參與者的熱情與信心。
2016年以來,從宏中微觀層面的最大感受是金融性風險“推陳出新”并累積,系統性風險形成的概率增大,實體經濟依然增長難度重重,發展信心持續走低。雖然2016年一季度超預期地完成了6.7%的GDP統計,同時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及房地產投資指標的數據也超過預期,但這無法構成經濟回升的足夠基礎,反而是經濟及金融運行中的“杠桿”再一次護航了GDP目標實現。
2016一季度銀行業放貸4.67萬億元,同比多增9301億元,占2015銀行業全年新增貸款額(11.2萬億元)的41.7%,新增額創歷史新高。2016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也同比擴大,增量為6.5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93萬億元。
雖然去杠桿、調結構是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共識與指導思想,但真實經濟運行中的杠桿依然在被添加。杠桿主要依靠銀行業放貸實現,在“資產荒”下,新增杠桿中的潛在風險極易被坐實,畢竟當前銀行業寒冬中已經形成的不良很大程度上與近年來的加杠桿經濟增長方式緊密相關。
2016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的行情再次顯示資金“脫實入虛”的趨勢有增無減,如此之下,實體經濟結構性改革難度再被加大,經濟增長需要克服的已存及潛在風險更加嚴峻。“脫實入虛”下,資金在金融層面空轉,資產價值重估或將斷崖式擠壓泡沫,系統性風險則將可能成為大概率事件。只有切實的“中國制造”及“萬眾創新”才能將實體經濟重新拉回穩健并成長性增長路徑。
1/4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