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支付規模的增長和業務的加快創新,其中蘊藏的風險也引起了監管機構的警惕。北京商報記者從多家支付機構獲悉,央行近日已向企業下發《非銀行支付機構分類評級管理辦法》,未來支付機構將被分為5類11級,央行將按照分類評級對支付機構進行差異化、針對性的監管措施,多次出現D、E類評級的機構將被暫停支付業務,直至注銷牌照。
按照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的信息,支付機構的分類評級指標包括監管指標和自律管理指標,其中監管指標包括客戶備付金管理、合規與風險防控、客戶權益保護、系統安全性、反洗錢措施、持續發展能力6項。而自律管理指標則由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制定并上報央行。
根據各項指標評價計分后,支付機構將被分為5類11級,包括A(AAA、AA、A)、B(BBB、BB、B)、C(CCC、CC、C)、D和E類。其中,A類機構六項基本評價指標整體優異;B類機構整體表現良好,個別指標變現一般;C類機構基本指標整體表現一般,部分指標存在問題;D類機構潛在風險較大;E類機構風險隱患嚴重。若支付機構發生重大不良變化或出現異常,且足以導致機構分類評級調整的,或連續多次D類或E類相關情形的,央行及其分支機構隨時向下調整其分類評級結果并采取相應措施,直至注銷《支付業務許可證》。
一位支付機構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央行要求各家支付機構先進行自評,再向央行進行匯報,最后由央行進行評級,目前該公司著手自評。另一家大型支付機構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該《管理辦法》是近期收到的,目前正在積極準備階段。
近年來,伴隨著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快速發展,各類風險事件也不斷涌現,POS機濫發、虛假商戶、資金二清等問題屢見不鮮。在業內人士看來,對支付機構進行有效的分類監管將是大勢所趨。支付機構分類管理的思路,有利于進一步調動支付機構發展的積極性,風險管理、系統安全等綜合指標水平高的支付機構未來的業務空間將會更大,業務不規范、管理薄弱的支付機構發展會更加艱難,甚至退出市場,這將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