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逼近,民間借貸市場又迎來年度“狂歡”。在廣州民間市場上,小貸公司的借貸利率也水漲船高。記者調查發現,為繞過“不超基準利率四倍”的監管紅線,部分小貸公司甚至通過拆分利息或“二次放款”的形式向客戶放款。不過,由于廣州今年下半年新成立了大批小貸公司,市場競爭有所加劇,使得今年年末利率飆漲幅度較去年要緩和得多。
現象一:
借財務公司名義走賬
工程承包商李先生(化名)專門在珠三角承接新房的電梯安裝工程。最近,由于被開發商拖欠的400萬元工程款一直“要不回來”,沒法給工人發工資,無奈之下,李先生只好拿開發商抵給他的四套房子,向小貸公司借錢“救急”。某家小貸公司愿意以房子作抵押,按3%的“綜合月息”借給李先生300萬元,月息高達9萬元,折合年化利息高達36%。
在簽合同時,李先生發現,所謂3%的“綜合月息”其實分為兩部分,其中2%是小貸公司的借款利息,另外1%則以“財務咨詢費”的名義由“××財務公司”收取。
對此,某資深民間金融領域人士向記者透露,財務公司或咨詢公司已成為不少小貸公司的“標配”。“很多小貸公司都有成立自己的財務公司,用來借殼走賬。反正成立一家財務公司幾乎等同于零成本。”他說。
現象二:
借款人非小貸公司
企業主張先生近日跟某小貸公司簽訂了一筆金額為100萬、月息為2.5%的貸款合同。不過,他拿回合同后發現,在貸款人(甲方)一欄填寫的并非該小貸公司,而是一名自然人,下面蓋的章也是個人章而非公司章。他向該小貸公司咨詢,對方稱這是“出于避稅需要”。
業內人士稱,上述小貸公司實質是在做“賬外經營”,即通過公司本身以外的主體進行放款。記者調查發現,賬外經營一般分為兩種操作模式。一是將小貸公司自有資本金先以較低利率放款給相關的個人后,再通過個人以更高利率拆放給企業。另一種則是在自身資本金放完以后,用股東或者殼公司的資金打著小貸公司的旗號去市場上放款。
廣州某小貸公司信貸經理陳平(化名)向記者透露,一些民營小貸公司會打著公司的旗號去跟客戶洽談,但實質上資金是以個人或其他公司的名義放出的。另一資深業內人士也透露:“不少客戶拿到合同時,上面只寫了借款金額和利率,其余欄目全是空白的,客戶先簽合同,其實并不知道是誰借給他錢。”
現狀
“年關”純抵押業務大增
今年利率飆漲相對緩和
“年關”逼近,中小企業主需要大量短期周轉資金,民間市場資金需求也日漸旺盛。有小貸公司人士指出,今年下半年以來,有足額抵押物的“優質單”—純抵押業務大幅增加。
“以前有足額抵押物的企業主都會向銀行借款,小貸公司很少能接到這些單的,但是現在銀行的頭寸緊了很多,近期小貸公司都大量涌入這樣的單。”他說。
與此同時,供不應求使得資金利率也水漲船高。但由于小貸利率“最高不得超過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使得不少小貸公司各出招數繞道這一“紅線”。
不過,業內人士也普遍感覺到,相比于去年利率飆漲的幅度而言,今年年末廣州民間借貸市場利率漲幅較為緩和。上述資深小貸公司人士稱:“往年升得厲害,去年這個時候月息都能漲到3.5%-4%了。但今年即使是繞過監管紅線,綜合費率最高也就是3%左右。”
普融小貸公司副總經理徐北認為,今年市場利率并未大幅飆高,主要是因為“小貸公司多了,等于多了40億元-50億元資金涌向市場,實質上也起到一個穩定市場利率的作用。”
廣州天河益健小額貸款公司董事長謝軍也指出:“現在利率漲不上去,廣州新批了很多家小貸公司,競爭大了,再加上實體經濟結構在調整,我們生意不好做。”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通過建設民間金融街,廣州“速成”了27家小貸公司,目前廣州共有50家小貸公司,相比去年年末的23家,已經大幅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