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三季度全國移動支付業務達到4.98億筆,金額達到2.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0.97%和490.2%。
這是移動支付業務飛速發展的一年。
信息技術的進步正推動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可以預見的是,移動金融將成為銀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
據理財周報記者了解,各家銀行除了加強傳統的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服務,更將目光聚集到了手機支付和微信銀行領域。
對銀行來說,這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

移動支付業務5倍增長
手機支付對于消費者來說,并不陌生。客戶早已通過短信、POS機和3G無線網絡等方式用手機代替銀行卡實現移動支付功能。直到2012年年末,央行移動支付系列標準的制定,使得近場支付成為手機銀行支付新趨勢。
近場支付的代表產品包括NFC手機支付產品,于半年前由浦發銀行首推,該產品能夠讓客戶直接通過手機空中完成包括卡片、賬戶充值、支付、換卡在內的諸多金融服務交易,而無需任何銀行網點或自助設備。
隨后,銀聯和移動聯合開發的移動支付平臺上線,其他銀行紛紛完成與該系統對接,也陸續推出NFC手機支付業務。目前,國內已有多家銀行進軍該項業務,包括中行、建行、光大、中信、廣發等銀行。
不僅如此,移動支付涉及到多個運營主體,包含芯片、手機終端、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等領域。經過數月的發展,手機支付的相關配套環境已逐步改善。據悉,銀聯POS機的非接改造接近尾聲;國內外品牌手機廠商均有推出NFC手機,多達50-60款。
目前,推出NFC手機支付的銀行都是全國性銀行,與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實現合作。而部分城商行也想推出NFC手機支付服務,卻遇到了阻礙。
“從去年年底我們就開始討論研究NFC手機支付業務。后來選擇采用外包服務模式,與銀聯數據建立合作關系,購買它的卡。但是暫時還沒能和移動、聯通等運營商總公司達成合作協議。運營商各地分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只限于當地,不能實現全國通行。目前我們正在尋找運行順暢的運營商。”一家東北地區城商行電子銀行部負責人對理財周報記者解釋說。
“手機支付使得用戶消費支付更加便捷,今后移動端將會替代傳統支付結算,實體卡會越來越虛擬。但目前,外部受理環境、用戶習慣培養仍是它的制約因素。”艾瑞咨詢分析師王維東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品類少、商戶少、客戶少、交易量小,這些問題導致銀行電商很難承擔“大數據”任務,銀行從交易端突破“互聯網金融”的努力到現在為止,并無成功案例。
距離工行的電商網站“融e購”正式對外上線,只剩下最后一個月時間。
理財周報記者獲知,在11月初,這一網站就在工行內網上線測試,2014年1月,將對公眾開放。
就目前看到的網站頁面而言,“融e購”入駐商家并不多,品類也極為有限。大部分工行員工將“工行淘寶”視為一項福利:蘋果產品和一些零食均有較好的折扣、可以分期,每天也有性價比很高的“秒殺”活動。
“融e購”上線,意味著這家世界最大的銀行也正式被裹挾入“互聯網金融”的大潮中。眾所周知,其董事長姜建清對互聯網金融的解讀是:從銀行客戶交易對手的交易端、以大數據的發掘開始、逐步向銀行的支付和融資端以及銀行傳統業務端進軍。
大部分銀行應對的方式,是直接進軍交易端,即直接推出電商平臺與新興的電商競爭。在2013年,除了建行原有的“善融商城”更加成熟外,交行正式推出“交博匯”、工行研發“融e購”、中行宣布將推出“中銀易商”、民生電商籌備“合一行”。
更多的銀行在觀望,不少人對“互聯網金融”感到迷茫。一方面,淘寶雙11成交量超過300億、P2P遍地開花、余額寶搶存款之類的消息不斷刺激著他們的神經;另一方面,金融業的傳統風險意識又不斷地告訴他們,這一輪“互聯網金融”中,不可觸碰的禁區很多。
據理財周報記者了解,不少銀行都將互聯網金融研究提至較高級別。但由于先期介入的銀行效果一般,大部分銀行都選擇了按兵不動。
銀行電商流量之困
在傳統電商人士的眼光中,“品類少、頁面簡單、缺乏推廣”是制約銀行電商的關鍵所在。
在電商的理念中,一個網站的發展最重要的是流量。如果每日客戶大量地瀏覽、購買,電商的成本絕對不會低于傳統零售。
而從理論上講,銀行電商應該更重視流量。“我們最早打算做電商,是因為跟阿里巴巴的合作終止了。他們一直也不愿意提供有貸款需求的商戶數據給我們。所以我們希望用在自己的電商平臺上參與供應鏈金融,自己去掌握數據。”一位建行負責中小企業融資的人士表示。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