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道德風險,是指銀行從業人員違背職業道德,給銀行的資產、信譽乃至業務發展帶來的影響和危害。員工的不道德行為往往又同違規違紀、違法犯罪行為聯系在一起,成為誘發案件、事故的直接原因。
由于我國銀行業在現階段具有一定壟斷性,一旦出現道德風險,將會直接導致人民群眾對國家、銀行信任程度降低,甚至引起擠兌,造成社會治安混亂,影響安定團結的穩定局面,其破壞力很強,危害性極大。
銀行道德風險的幾種表現
銀行經營管理的每個部門、每道環節都會有道德風險,但是最集中、風險最大的還是在管錢管物管人的部門和“權、錢、人”這三個主要環節。一是權力行使中的道德風險。銀行的各級經營管理人員,手中都掌握著一定的權力,如:貸款審批權、資金調度權、大宗物品采購及基建裝修工程項目招標投標決策拍板權等等。正確地運用好這些權力,對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發揮金融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提升銀行自身的地位和競爭實力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權力被思想動機不純、道德素質不高的人所掌握和運用,就很可能產生濫用權力、逃避責任和以權謀私的風險。二是業務操作中的道德風險。銀行的各項業務幾乎都同金錢有關。員工天天面對的是錢,接觸客戶談論的是錢,業務操作盤算的是錢。在這方面存在的道德風險主要為:見利忘義,貪財損德;弄虛作假,失信毀德;違規懈怠,無視公德;好人主義,縱容惡德。三是人事工作中的道德風險。選人不當,重才輕德;用人不公,難以服眾。
道德風險產生的原因
從近年來銀行業發生的多起案件來看,筆者認為,道德風險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長期、有效的學習教育機制。個別基層機構管理者沒有正確處理好加快業務發展和加強員工教育之間的關系,忽視和放松了對員工思想道德的關注,與員工之間缺少溝通,對員工的學習教育內容不夠全面,方式呆板低效,導致員工對本行的企業文化缺乏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難以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和一致的目標追求,甚至產生抵觸和叛逆情緒。特別是近年來面對銀行分配制度改革、經營模式創新、后勤保障社會化等問題,部分員工心理失衡,思想產生極大波動,如不及時加以疏導這種情緒將不斷累積和激化 從而埋下道德風險禍根 。
(二)無法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蝕影響。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社會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沖擊和侵蝕,部分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的員工容易產生嚴重的不平衡心理,人生觀、價值觀迷失。個別員工逐漸背離了應有的誠實守信、無私奉獻的道德觀念,愛慕虛榮,貪圖、迷戀燈紅酒綠的生活方式,崇尚不勞而獲,導致出現挪用公款用于大額博彩、經商辦企業,甚至參與非法集資等違法違紀行為,給銀行的資金和聲譽造成巨大損失。
1/4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