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不斷的完善保障聯動機制,探索創新扶貧擔保抵押方式,助推金融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由政府主導,加快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按照“政府引導、多方出資、市場運作”原則,建立商業化擔保體系,激發金融助推精準扶貧的熱情。由地方財政按比例提取啟動資金,建立多層次信用擔保機構,以及由財政、銀行、企業與社會共同出資建立擔保基金。探索創新扶貧信貸擔保抵押方式,因地制宜,探索現行農村房屋及宅基地、土地使用權、活體養殖物等抵押擔保貸款方式,推動建立各類產權流轉交易和抵押登記服務平臺,完善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最大限度盤活貧困地區農村生產資料。建立長效政策扶持機制,給予連片扶貧(貧困村)開發貸款的利差補貼、財政優惠、信用擔保和專項貸款支持,通過財政手段彌補金融支持扶貧開發的較高風險溢價。設立投資公司,充當基礎設施貸款項目承貸主體,隸屬地方財政局或建設局;以項目資金作擔保,作為向銀行融資借款的主體。探索建立農業保險、農村小額保險與農村信貸的聯動機制,對參保主體在合理范圍內,實行貸款利率優惠、程序簡化的待遇,把農業保險與涉農信貸投放緊密結合起來。
四是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進農村扶貧金融服務體系,提升貧困人群享受金融服務的覆蓋率。政府部門應不斷完善扶貧信息動態管理機制,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信息平臺,實現扶貧信息數據互聯互通。金融機構精準對接扶貧規劃,把扶貧對象摸清,找到致貧原因,將金融扶貧的對象,精準定位于建檔立卡貧困戶,做到因戶、因人施策,實施差異化、精確化信貸扶貧。加大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嚴格規定在貧困縣吸儲金融機構的貸存比,對縣域扶貧貸款規模不設限制;取消非低保貧困戶的貸款利率上限控制,允許金融機構根據自身成本風險及享受的優惠政策,依法合理確定利率上浮水平。繼續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深入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穩步推進經濟主體電子信用檔案建設,多渠道整合社會信用信息,完善信用評價與共享機制。切實改善農村支付環境,深化銀行卡助農取款和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提升貧困人群享受金融服務的覆蓋率。有針對地開展金融消費者教育活動,深入實施農村金融教育“金穗工程”,提高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素養和風險責任意識,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五是金融支持扶貧和新農村建設,要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提供多樣化的全新的農業農村金融服務。今后金融機構間的競爭,不是對客戶的競爭,而是對產品開發的競爭,對提供服務的競爭,因為只有受到農業農村農民歡迎的創新產品,才能真正贏得市場。所以,要首先要創新金融產品,諸如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貸款、農田水利改造專項貸款、大型農業機械設備按揭貸款、農產品套期保值貸款、農業訂單貸款、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貸款、地方資源開發貸款、科技農業生產推廣貸款、農村消費貸款、農民進城務工貸款、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等。其次,創新結算和中間業務。加快建立城鄉通用的現代支付結算體系的建設,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推廣商業匯票承兌、貼現以及保函、信用證、銀行卡等業務;探索開辦網上銀行、個人理財、信息咨詢、代收代付、擔保等服務;籌辦國際結算、外匯業務。第三,創新農業保險業務。組建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補貼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辦涉農保險;引導建立互助保險組織;設立再保險公司,對涉農保險業務實行再保險。第四,創新農業農村融資渠道,積極吸引直接投資,正確引導民間融資,穩妥發展信托租賃,開拓農業農村資本市場,發行農業開發債券,培育農產品期貨市場、農業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等。
六是金融支持扶貧與新農村建設,需要金融立法創新,優化金融支農的法制環境和信用環境。追溯過去,農村金融的困境源自于金融制度安排的非強制性。所以,要取得扶貧工作最后的勝利,支持新農村建設加快發展,就要加快研究制定《農業信貸法》、《合作金融法》、《農村金融服務促進法》等配套金融法律法規,明確金融機構支農責任、權利與義務,縣域金融機構要將吸收存款一定比例投放當地使用,對新增當地的支農貸款給予減免稅收優惠政策,從法律和政策層面保障農業長期發展的資金投入,推動農村文明信用工程為切入點,創造和改善有利于扶貧和農村信貸投入的金融生態環境。
重要數據統計:
1、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
2、隨著扶貧攻堅工作的推進,我國貧困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剩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殘疾人的比例達到45.7%。
3、2016—2018年,我國返貧人口數分別為68.4萬、20.8萬、5.8萬人,盡管返貧比例呈下降趨勢,但返貧人口仍客觀存在。
4、中國貧困標準2016年貧困線約為3000元,2015年為2800元。中國目前貧困線以2011年2300元不變價為基準,此基準可能不定期調整。2011年確定的貧困線標準,農村(人均純收入/年)貧困標準為2300元,這比2010的1274元貧困標準提高了80%。按2011年提高后的貧困標準(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300元人民幣/年),中國還有8200萬的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13%,占全國總人口近十五分之一。經過此次大幅上調,中國國家扶貧標準線與世界銀行的名義國際貧困標準線的距離為史上最近。國際貧困標準(國際赤貧標準)為一人一天1.9美元。
參考資料:
1、《新冠肺炎疫情下,對中小微企業政策支持的幾點建議》載國家發改委中宏網2020年2月26、27日。
2、《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及對策建議》載西部網陜西頭條2020年3月3日。
3、《新冠肺炎疫情下發展多元化金融業務支持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的建議》載西部網陜西頭條2020年3月11日;載國家發改委中宏網2020年3月13日。
3/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